紡紗工藝,古代人們是用手工紡紗的,18世紀30年代以后才逐漸發(fā)展為機器紡紗。晚期手工紡紗和機器紡紗的工藝過程基本上分為兩個階段:第一階段,從纖 維原料的松解到制成纖維條,簡稱成條或制條。第二階段,再將纖維條進一步拉細并集合成細紗,簡稱成紗或紡紗。
成條先對纖維原料作加工前的準備,如開拆纖維包、檢驗和原料選配等。有些原料還需要經(jīng)過物理和化學處理,以適應加工需要,例如絹紡、麻紡的脫膠和毛紡的洗 毛、炭化等。然后,經(jīng)過開松、混和、去雜、梳理或分梳,把纖維原料松解成單根纖維狀態(tài),制成纖維條。有的纖維條還需精梳除去部分短纖維和疵點?;瘜W纖維長 絲可以通過切割或拉斷法直接制成纖維條,稱化學纖維紡絲直接成條。
成紗根據(jù)纖維性狀和產(chǎn)品要求,有不同的加工工藝。通常是把幾根纖維條經(jīng)并合、牽伸,或在牽伸的同時利用針排進行分梳,使纖維條中的纖維進一步伸直平行,然后 逐步拉細,先紡成粗紗,再紡成細紗。也可以把纖維條直接紡成細紗,或把梳理后形成的纖維網(wǎng)分割成窄條,經(jīng)搓拈后直接紡成細紗。把纖維條拉細并予以扭轉(zhuǎn)、拈 合而成紗的方法稱加拈法。歷史上的紡專、紡車和現(xiàn)代的細紗機、自由端紡紗等都采用加拈法成紗。此外,中國古代手工紡紗中有稱為“績”的成紗方法,即把麻皮 劈細,緝理成縷,而后把單根麻縷頭尾拈接成紗。著名的夏布就是用這種方法生產(chǎn)的紗加工成的。近代處在探索中的還有用粘著劑把纖維粘合的成紗方法。